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全面深化,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外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走出去”规模迅速扩大,科技合作成果丰富,全球粮农治理话语权不断增强,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7年5月,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向国际社会发出共商、共建、共享农业合作强烈信号。
到2020年底,我国已与86个共建国家签署农渔业合作协议,与61个国家建立合作机制。
到2020年底,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50亿美元,境外设立农业企业过千家,覆盖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企业近800家,投资存量占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的近50%。
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过程中,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兴建公益设施,在服务共建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增进了相互间的民心相通、政治互信。
我国农业援外创新发展,农业援外模式逐渐向国际发展合作主流模式转型,国际发展理念更加鲜明,战略布局更加优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引领力更加凸显。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宣布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编制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作为未来中非农业合作重要遵循。
大力开展对亚非拉国家的农业援助,推动引领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取得大量成果,有力服务了国家政治外交大局。
农产品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2020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2468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40%。
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建设,首批认定115个基地,并将13个基地纳入国际贸易基地管理体系。
2006年1月1日起,中国由受援国正式变为援助国,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不再向中国提供粮食援助,中国开始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和技术援助。
我国不断加强与联合国粮农三机构的合作。2019年6月,屈冬玉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