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15年5月,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了2015年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
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认定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79个,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健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有效带动全国农业绿色发展。
2017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收到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呈连续下降趋势,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逐年提高。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
废旧农膜回收试点深入推进。我国建立100个地膜污染治理示范县,废旧农膜回收率超过8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天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江苏等7地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
2012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提出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严格水资源管理,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完善农业节水机制。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用水效率。
为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6年6月国家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试点范围逐年扩大,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河湖管理,促进水资源保护,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
2019年4月,《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农业节水增效作为重要内容。
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5,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亿亩,占耕地灌溉面积的54%,累计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亿亩以上。
202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状况,推动草原地区绿色发展。
2017年1月,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到2020年底,实现了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压减2万艘,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规范有序利用。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让长江休养生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按照“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4年,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已命名318个。
2014年,构建“来源可溯、去向可查、风险可控、责任可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
构建部省市县四级检测体系,到2020年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达2297家。2020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
到2020年底,全国100%的省、88%的地市、75%的县区、97%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实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到2021年5月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5.6万个;22.9万家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6.7万农户已开具使用合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