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博览>>农业文明>>二十四节气
-
正天下,不偏不倚,四周八方都可以参照使用;三是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经济上能够保障帝都中心地区的供应,包括国防军需的供应。这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之时尤其重要,因为粮食和用品都不可能远距离调运,必须就近生产供给。而历法的制订首先就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四是中原地区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人口稠密,人才荟萃,既有能力制定出二十四节气的历法,也容易通过经济文化的辐射,使之推广普及到边远地区,甚至惠及周边国家。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真正原因。
(三)河南登封的二十四节气习俗
河南省二十四节气遗产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登封的项目上,也体现在其他地方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项目上。整个黄河中下游都属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区,都传承了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从文化源流和传播的角度说,河南省各地的二十四节气习俗文化,更具有文化的本源性和本真性,并对其他地区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产生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因此,从保护角度说,要充分挖掘作为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历史遗迹,民间传说,谚语故事等等,使之构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的历史链条,形成具有文化说服力的、具有文化感召力的、普惠全人类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例如,河南省南阳地区的打春牛习俗,就是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的古老民俗文化。打春牛习俗据说自西周时期就产生了。在《礼记•月令》中记载,每逢孟春之月,天子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以后相沿成俗,朝野官民都共同遵循,至今已有3000多年。
在南阳农村,每年农历正月初十,都要在武侯祠隆重举行的“诸葛亮鞭打春牛”民俗仪式,当天上午辰时,庄严肃穆的打春牛活动开始。先是在村前的地坪或戏台前集中。由“诸葛亮”诵颂迎春词,然后吹鼓手的引导下,庆典队伍前行至武侯祠院内的石马场。上午10时30分,也就是干支时的巳时,“诸葛亮鞭打春牛”仪式正式开始。“诸葛亮”左扶木犁,左手扶犁,右执鞭,犁地开耕。礼仪官在一旁宣读祝词。“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在“诸葛亮”的鞭打下,牛肚内五谷杂粮散落一地,象征五谷丰登,安顺吉祥。
这样的仪式也会在州县府衙门所在地举行,那是官府的“打春牛”。每年春季,南阳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历代沿袭,唐宋尤盛。官厅的打春牛习俗,仪轨讲究,场面隆重,气氛热烈。通常是由12个青壮年男子组成仪仗队,手持五颜六色的春幡、旗子,另4人抬“春牛”在前面引导,手持羽扇纶巾的“诸葛亮”、面涂脂粉的“春婆”和顶戴官服的“知府大人”等官员跟随前行。一直走向南阳武侯祠。此时武侯祠锣鼓隆隆,鞭炮齐鸣,喜迎春神的驾临。以四人合抬一头泥塑春牛走在前头,春官执鞭其后随行,象征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活动。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牛。”在这个仪式中,男人们“鞭春”,行耕地播种之仪,女人们则“戴春”,头戴艳丽纯幡,饰以春燕春蝶,老人和孩子则“咬春”,吃春卷春饼。从此自古传承的鞭春仪式,要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中得到继承,要培养知晓鞭春仪轨程式的文化传承人,使之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这类活动,平时可作为旅游文化节目展演,需要时可成为接受项目考察检查时的汇报演示。
还有河南省宜阳农村的“冬至习俗”,也是有浓厚民族文化传统的岁时习俗。冬至是农历中的重要节气,古时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等。我国各地农村过冬至的节庆很多,样式也各不相同。河南宜阳的冬至习俗承袭古风,古朴淳厚,俗称“贺冬”。相传从周朝开始,冬至节即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汉朝以后,冬至成了岁时的重要节庆。在中原地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宜阳的农谚说:冬至到,吃水饺。饺与交谐音,吃饺子的习俗含有交好运、交好人的祈愿。
近年经过民俗学家的挖掘,发现河南济源市农村的流传的“黄龙日盘八卦历”也与二十四节气有某些文化渊源,值得我们深入去采风探究。黄龙日盘八卦历是济源太行深山区所独有的一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它发生、传承于济源市克井镇的一些村落,是民间推演历法的传统技能之一。据说与商代遗址、大汶口遗址、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龟甲彩石子的方法相似。清朝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克井镇龙门河土坨村民范立富,得北武当山得道大师见素秘传亲授,修成“黄龙日盘八卦历”。其构件器材复杂,扮演公式繁复,需经事前制备器具,熟记推演公式和步骤,方可求算出欲知之月日时辰。作为列入非物质文化名录的“黄龙日盘八卦历”,要培养合适的传承人,使之能够熟练掌握推算演示的方法,能够准确计算出阴阳合历年的干支纪法的月、日、时、辰等时期或节令信息。同时要以现代数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也要解释它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习俗关系。
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实现了对天气和气候的中长期预报,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历法”的色彩逐渐褪去。但这并不影响继续传播和使用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知识、文化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民俗活动。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民俗活动和饮食品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一些农村社区,还有利用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知识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将古老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现代的农业生产上。在座谈交流中,有专家特别指出,二十四节气在中原制定,其最初就是有着重要目的和功用的,在历史上一直发挥出重要的功能。归纳地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第一,在古代它可能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这应该是第一位的;第二,以气候变化的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生活;第三,以气候来反映物候的自然现象和天气变化的规律。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在古代的最基本的功用。以惊蛰为例,惊蛰有这样一些谚语:“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它指的是自然现象。就是说,惊蛰一过,蛤蟆就开始鸣叫,百灵鸟也开始唱歌了;还有“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的农谚,这是反映什么呢?这是指农业生产的,讲的是粮食种植的事。意思是,如果惊蛰时候天空打雷,那么这一年一定会风调雨顺的,粮食会大丰收的。粮食多了,粮价就贱,卖不好价钱了,所以会“米如泥”、“谷米贱”。再以立秋为例,谚语说,“立罢秋,凉飕飕”,这个说的就是指导人民的生活。立秋了,天凉了,指导人们该添加衣服了。当然这个是说中原地方,如果是岭南广州那个地方,就还不到加衣添袜的时候,还很热。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它有许多功能,既指导农业生产,又指导人民的生活,还能够以气候变化来反映一些自然物候现象。(一)河南省各级政府对二十四节气遗产的保护
河南省各级政府的机构序列中,都设有专门管理文化遗产的部门,有的甚至还有专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单位和专职干部。由于政府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纳入了日常的行政工作范畴,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利用有了法规的依据,有了经费的保障,有了专业的管理。在过去几年中,河南省不仅在省内评选出了5项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保护项目或名录,而且在配合国家文化部申报二十四节气世界非遗工作时,也派出了精兵强将,高水平地完成了申报材料。特别是在拍摄申遗用的二十四节气视频宣传片时,由于河南省各方积极配合,片子拍摄出来的质量很高,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这些业绩的取得,都是省内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