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三农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农业直接补贴、农产品价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到2012年,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四项补贴为代表,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生产技术补贴与收入补贴相结合、专项补贴与综合补贴相配套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框架。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支农资金快速增加。到2012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达到12387.6亿元,其中四项补贴资金额达1668亿元。
2001年4月,国务院发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经过十多年改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高了科研水平,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也加快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恢复以来,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为三农金融服务的主体。
1996年,国务院决定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同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中央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逐步构建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7年,中央财政出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改变了农民“一年受灾,三年难以翻身”的局面。
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极大地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党中央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要求到2020年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2011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要求到2020年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新型农村电网。
2006年,推出“村村通”公路工程,力争在5年时间内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9亿农民的出行难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到2011年底,全国沼气用户达到3996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23%,受益人口达1.5亿多人。
启动乡村示范清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循环农业促进行动,重点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的循环利 用,建立循环可持续的资源化利用模式。
2008年,党中央支持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到2011年,已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全部县(市、区、旗)。
1998年,开始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一轮工程至2005年底结束。2006年,党中央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2003年,开始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同时,农村互联网建设也突飞猛进,全国范围内全部乡镇基本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并开通宽带。
2005年至2007年,农业部启动“三电合一”工程和“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制定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不断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力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80年代后期,东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适时调整限制政策,准许农民在不改变身份、不改变城市供给制度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呈现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模式。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农民工转移就业出现了新高潮,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经商。
2004年,农业部等6部门启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2003年至2006年,国务院连续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切实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出台一系列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
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规定,将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障、安全培训、子女教育覆盖到进城务工人员,保障农民工权益。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有力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从2009年起,国务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此后,各地陆续开始实行,并正在广大农村逐步推开。
进入新世纪以后,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自2007年起,全国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从2006年起,农村义务教育纳入财政保障机制,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用,并对贫困家庭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同时,还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改造标准。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党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的日程。
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农业部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先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西部人才计划”等项目,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