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大规模开垦运动,特别是边疆地区,建立一批国营农场,扩大耕地面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
1949年底,农业部设立垦务局,1956年成立农垦部,加强对国营农场的领导。国家对垦荒土地给予1至5年免税优惠政策,激发农民开荒的积极性。
1954年5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关于第二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提出发展国营农场,移民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1949年起,国营农场带头和示范开垦荒地,全国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到1957年,达到16.77亿亩。
1950年,毛泽东同志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垦荒开发边疆,11万军人开垦荒地6.4万公顷。到1952年,全军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公顷,并建立起一批军垦农场。
1954年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复转官兵、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等组成的垦荒大军进驻“北大荒”,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了一批国营农场。
1951年11月,华南垦殖局成立,次年1月,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开始在海南大规模垦荒种胶。
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一批批治水大军开赴治理大江大河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战场,掀起一个又一个水利建设的高潮,取得巨大成就。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帷幕。
1951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经过治理,黄河灌区面积大幅增加。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基本得到控制。
“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千军万马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河南省林县人民苦战十年,劈山引水,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当地严重缺水的历史。
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由于战争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农村缺少农具30%至40%。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大力增补旧式农具。
1950年5至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为期50天的新式农具展览会。同年,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
自1957年冬季开始,全国范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一直延续到1961年,参加人员数以亿计,极大地促进县、社工业,特别是农机具修造业的发展。
1959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和农业机械研究所、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大批农业机械技术人才。
50年代初,党中央在推广畜力农具的同时,大力发展农田排灌机械化,建设大中型拖拉机厂,创办国营拖拉机站和国营机械化农场,使全国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拥有量逐年增加。
到1978年,先后研制推广机耕船、水稻插秧机、水轮泵等农业适用机械,形成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系列,农机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技术措施,尽管经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历程,但总体上对推动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前后,各大行政区农业部门在接管原有科研机构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大区一级的农业科研机构,还组成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所、水产科学研究所等部属专业研究机构 。
1957年3月1日,经中央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成立,各大行政区研究所等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统一领导。
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省、地两级农业科研机构,一些省、自治区还建立林业和水产研究所。
1956年底,全国共建立16466个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技术干部94219人,还建立牲畜配种站、兽医防治站、农业拖拉机站等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
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增产技术措施,即“农业八字宪法”。
1965年3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号召农业科技工作者上山下乡,积极开展以样板田为中心、以专业农业科技队伍为骨干、以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
1974年,全国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经验交流会要求“全国大部分地区,争取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普及四级农科网”,即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组。
在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推动下,1949年至1978年,粮食产量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