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践行大食物观——顺时而食清明篇

打印
字号:
2025.04.0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清明篇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的4月4至6日,分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清明节气,春江水暖,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处处是春耕的繁忙景致。黄河中下游及以南,人们正忙着播种瓜豆;黄淮以南,冬小麦即将孕穗,油菜花肆意绽放,金黄灿烂;北方旱作区,迎来适宜播种的好时候;西北地区,小麦正拔节向上。

      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阳气清新,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是重要的养生节气。此时气温多变、湿气重、肝气易旺,宜食疏肝健脾、清热润燥之物,少吃发物,还要注意保暖、调节情绪,防范呼吸系统疾病。各地清明饮食习俗多样,如江南吃青团、福州吃“菠菠果”,山西吃“子推馍”、北京吃炸馓子、潮汕吃朴籽粿。很多地方还有吃清明蛋、乌米饭的习俗。清明既是赏春踏青、感受生命孕育的节气,也是追思先辈、寄托感恩情怀的时刻,更承载着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代代相续、生生不息。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黑米

      清明宜养肝。“黑入肾,肾水生肝木”,食用黑米可疏肝清肝。黑米也称为血米、乌米,记载最早可见于《诗经·大雅·生民》。《本草纲目》记载,黑米名为“梗谷奴”,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作用,被誉为“补血米”“长寿米”“药米”。现代研究表明,其黑色外观源于种皮中积累的花青素,同时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黄酮类、酚类、萜类等活性物质,对于抗氧化、降血脂、降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健康有一定辅助作用。黑米在我国有1500多年种植历史,地标产品有洋县黑米。

      (二)芦笋

      清明时节正是芦笋的盛产期。“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苏轼等文人吟咏的芦笋都是指芦苇的嫩芽。我们如今食用的芦笋,又名石刁柏、龙须菜,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地区,清末传入我国。《中华本草》记载芦笋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散结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甾体皂苷、黄酮类和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在抗氧化、抗疲劳、抗肿瘤、抗炎症、调节血脂等方面有一定的辅助功能。地标产品有东山芦笋、芮城芦笋、恩阳芦笋等。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艾草

      艾草,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等。清明前后艾叶鲜嫩且苦味淡,江南地区常将其制成青团、艾糍等,以求保健防病,也可制茶熬粥。我国有“鲜艾入膳,陈艾入药”的传统,形成独特药食文化。唐《食疗本草》记载:“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如弹子”。《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治疗之中。现代研究表明,艾草含有黄酮类、多糖类和挥发油类等生物活性成分,有助于抗炎、抗氧化、抑菌、抗病毒。地标产品有汤阴北艾、明光艾草、蕲艾。

      (二)刺嫩芽

      刺嫩芽,又名刺龙芽、刺老芽,指辽东楤木的嫩芽,为东北百姓钟爱的山野菜。它多野生于东北林缘、林中空地或针阔混交林,清明时采摘最佳。刺嫩芽野味浓,吃法多样,可蘸酱、炒食等。《本草拾遗》说“楤木……茎上有刺,山人折取头茹食之,一名吻头”。中医认为,其性辛味平无毒,能补肾益气、祛风除湿、补气安神等。现代研究显示,刺嫩芽含皂苷、黄酮和多糖,有助于消炎、镇静、利尿、强心、增强免疫。

      (三)朴树叶

      潮汕地区有句俗语:“清明食叶。”这里的“叶”正是指朴树叶。朴树叶磨碎、打汁与米粉一起入模蒸制的朴籽粿是潮汕独有的清明美食。《诗经·大雅·棫朴》云:“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棫朴就是朴树,最早的朴树之名就源于此处。中医认为,朴树叶味微苦,性凉,入肝经,可清热、凉血、解毒,捣碎外用可治漆疮、荨麻疹。现代研究表明,朴树叶含有丰富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黄酮类等活性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抗氧化。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河蚌

      “三月螺蛳四月蚌”。清明时河蚌肉质肥美、寄生物少。郁达夫赞蚌肉为“神品”,民间有“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之说。河蚌烹饪方式多样,可爆炒、干捞、炖汤。中医认为其味甘咸,性寒,归肝、肾经,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现代研究显示,河蚌肉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提取的河蚌多糖有免疫调节、抗炎镇痛、保肝等生物活性。

      (二)马鲛鱼(鲅鱼)

      “象山港里马鲛鱼,清明前后正当时”,马鲛鱼即北方鲅鱼。清代《海错图》绘其形:“长身银鳞,尾如燕尾,善游,性猛。”清明前后三四十天,蓝点马鲛鱼洄游至象山,性腺成熟,油脂丰盈、个头更大,最为肥美,雅称鰆鯃,谐音川乌,堪称鲜中至味。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湿、补气养血,适合湿气重时食用。马鲛鱼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及台湾海峡均有分布。

      (三)葛仙米

      葛仙米并非米,学名球状念珠藻,生于稻田或浅水池沼,无根无茎无叶漂浮在水中,食药两用历史悠久。相传因东晋医学家、炼丹家、道教学者葛洪而得名。食用时干鲜宜烹,糖盐可调,蒸炒做汤皆宜。清代为贡品,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就记载有“鸭丁熘葛仙米”这道菜。《本草纲目》称其“明目益气,令人有子”,《食疗本草》记载可“治夜盲症,明目安神”。现代研究发现,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多糖、维生素等,有助于抗炎、抗菌、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我国葛仙米主要分布在湖北鹤峰县,地标产品有走马葛仙米。

      四、新型食品

      (一)文冠果叶

      清明节前后,文冠果树嫩叶晒干可泡茶,茶汤金黄、香气浓郁。文冠果又名木瓜、僧灯毛道、温旦革子,原产于我国北方,是我国独有木本油料树种。明代《救荒本草》首次记载其叶可代茶饮用:“其叶味甘,采嫩叶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中医认为,文冠果果实、根茎、枝干、叶片、果皮等均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显示,文冠果叶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多酚类、黄酮类等,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调节血压作用。

      (二)库拉索芦荟

      适量食用芦荟能清肝解毒,缓解清明肝火旺盛带来的口干、痤疮,还可润肠通便,改善春季饮食积滞引发的便秘。库拉索芦荟是国内唯一可作普通食品原料的芦荟品种,2008年获批为新资源食品。它喜温暖、耐高温、不耐寒,在云南等地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其凝胶广泛用于乳制品、饮料、果冻等。研究表明,库拉索芦荟多糖等提取物对于增强免疫力、保护胃黏膜、保护化学性肝损伤以及调节血糖有一定作用,因此也用于制作功能保健食品。

      五、清明习俗

      (一)食艾习俗

      江南青团、客家艾糍、广西艾粑,均以艾草或鼠曲草入食。《本草纲目》载其“温中逐冷”,民间更有“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的俗谚。

      (二)插柳戴柳

      山东“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浙江“戴柳驱香九娘”,柳因“留”谐音成为留住生机的象征。山西介休更将柳枝与面塑“子推燕”结合,悬挂屋檐以纪念介子推。

      (三)放水节

      四川省都江堰在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放水大典,用以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四)蚕花会

      在杭嘉湖地区,人们会举行祭蚕神、蚕花庙会等活动,如含山轧蚕花、扫蚕花地、双庙渚蚕花水会等,以此祈祷蚕桑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