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世博会的一次机会?

打印
字号:
2002.12.26

在所有关于世博会的消息中,也许最令人震惊的是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不要过高估计观众的热情。”这至少应该算是一个忠言,因为来源于汉诺威自己的经历是:预测参观人数从4000万直落到2500万,而最后的实际人数则只有1800万。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情况,昆明园艺世博会就是明摆着的例子。作为专业类世界博览会,900万游客人数创造了所有同类型展会的新纪录,这还不说由此带动的其他相关效应。
  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世博会原来的基本主题一直落在通过技术进步展望人类未来上。对于那个时代的观众来说,新技术所代表的首先不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而是“人类”的新鲜未来。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上海为国际展览局带来了新的希望。一方面,上海现时正在越来越构成一个全世界市场的中心,身在这个市场中的中国观众至少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热情,这种巨大的消费热情放大着关于市场的意义。

  尽管经过权威部门的测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直接收入将超过90亿元人民币。但还有预测高达25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投入。如果简单将90亿和250亿这两个数字类比,意味着上海世博会的亏损额将超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整个投资(18亿美元),比后者的亏损数(9.9亿美元)的两倍还多,接近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亏损数(5.5亿美元)的4倍。按这种算法:上海能从世博会上直接收回的钱将不会达到它所花去的四成,如果再把政府拿出的1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考虑在内,显然申办者对2010年世博会经济收益的重视远逊于它可能的社会效益。

  不过,经济账还有另一种算法。按照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部副部长孙钢在接受《经济半小时》采访时的说法,如果考虑会展业对相关产业高达1∶6的拉动效应,上海从世博会获得的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另外,250亿元的直接投资还会带动5至10倍的扩大投资。同时为上海增加无数的工作岗位。再加上整个活动引发的城市宣传效应对未来投资的影响,世博会对上海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对于上海来说,同样重要的还有大规模投资带来的城市景观的变化。不过,这应该局限在世博园本身。因为跟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博览会的情况不一样,尽管以世博会为契机确实会加速上海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项目都是本来就要做的。而西班牙当时为了举办世博会,专门修了一条连接马德里与塞维利亚的高速铁路:这条铁路把马德里和塞维利亚的距离从此缩短到3个小时。

  世博园的设计确实富有新意。以往,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通常是非实用性的,比如艾菲尔铁塔、西雅图的太空针或者布鲁塞尔的原子球。但这次的“花桥”却将直接融入城市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成为横跨黄浦江的第一座步行桥。另外,上海世博园决定成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展馆将永久保留,这虽然也许会部分丧失原来世博会作为建筑实验场的功能,但展馆设计应该更加贴近世博园的整体面貌。

  到此为止还剩下一个问题:400公顷的世博园会给上海的城市空间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跟一个城市的“纹理”问题有关。城市的纹理可以看成是不同区域(或者某一区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界限的分明程度。而在一定时间规划下进行的现代化往往会带来城市纹理变粗的后果:一方面降低整个城市的可及性,导致花费在交通上的平均时间增加,也许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