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博期间,无论是在中国国内或国外,千金不计地进行宣传。上海在几份主要的西方报章如《国际先驱论坛报》、《金融时报》等都刊登大版的广告和特辑。根据《印度时报》的报道,单是在英国的《金融时报》,每版9万6000美元的彩色广告,上海就已经刊登了数版。 但是如果隔天留意中国以外,甚至上海以外的各地媒体,就会感受到被称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的世界博览会受到了怎样的冷淡对待。上海申博成功,几份重要的国际报纸,包括经济报纸的报道,和北京成功申奥比较起来,明显少了热情。就连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报纸,都没把这则新闻当头条来处理。 资讯流通拉进了全球的距离 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说世博会非常重要吗?1851年伦敦开始举行,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第一次展出了贝尔发明的电话机;1889年巴黎建造了埃菲尔铁塔迎接世博;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出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等等。也有人说世博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摇篮”,但是老实说,现在如果有人出个题:下届世博哪年在哪里举行,有多少普通老百姓知道和关心呢?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大型展览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频繁,资讯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世博在今日已经远不及19世纪末时重要了。也就是因为这样,最近大家提到世博会时,一追溯就是突出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用。
如果这次没有上海申博,媒体会如何报道这次申博的投票结果?或者,本地区的报纸从根本上会不会“注意”这个“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2010年的举行地点? 中国承诺为世博直接投资30亿美元来建造基础设施,这虽然是大笔的投入,但它所带来的不仅是6个月的展期内乐观估计能吸引到的7000万来自国内外旅客,或者如中国媒体估计的,单是直接收入能够达到90亿人民币(约19亿2000万新元)。 现在谁都不知道这些经济效益的憧憬最后能够实现多少,会否如听起来的是一盘“包赚”的生意。事实上,没有人会怀疑,到2010年,即使没有世博会,上海还会停留做今天的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谁都相信它会越开越快,规划会更好,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而且不仅是上海,整个长江三角洲都会更加重要。 但是对这几年来逐渐在国际上恢复“龙姿”的中国来说,它确实是竭尽所能地摆动自己。加入世贸、进入世界杯决赛圈、成功申奥之后,又囊括了另一个“世界”——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显示的是中国不愿错过任何可以借“世界”之名来自我激励和宣告世界的机会。不论是体育的、经济的、文化的,中国现在一抬起头来总是给人一种压抑了百多年的感觉。它的骄傲当中,充满了渴望。也因此,获得世博主办权,被中国人自己看作届时上海“不只是中国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 2010年会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到时,世博可以好好地借上海的舞台,而上海则从现在到2010年,都可以借借世博的舞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