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场馆优势举办各类展销会,以推介特色产品为内容的“展会经济”在外地被演绎得如火如荼。今年以来,青海省会展经济似乎也在人们的关注中热闹了起来,时近深秋,纵观全年会展动态,有心人发现——会展经济叫好不叫座。
青海经济基础薄弱,这是多年以来人们不能否认的事实,于是“特色经济”、“假日经济”、“绿色经济”在青海呼声日高。今年以来,会展经济也悄然走入高原,很多人都在盛夏的热浪中感受着一轮又一轮展会的风光与热闹。
就拿今年“五一”开馆的省博物馆来说,今年10月以前的会展旺季间,共举办了4次大型洽谈会、展览会,其中省级以上的两次,专业性展会两次;分别有3个大型中外书画、摄影展在此举办,其文化含金量青海省历史上也少有;另外,省博物馆还承办了近20场广场演出,可以说还在雅俗共赏、全民参与、提高文化品位上做足了文章,可是效果如何呢?
追溯以往以来“捉襟见肘”的窘迫,青海没有举办全国规模展会的场地,没有专业化展会场馆,没有上档次、成规模又交通便利、“拿得出手”的场馆。
诚然,青海会议中心、西宁体育馆等场馆过去乃至今后都将是西宁人注目的焦点所在,但会议中心的交通不便、体育馆的面积狭小多多少少量已制约了展会发展的脚步,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场馆能一口气拿出上百个标准展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展示商品,这不仅需要一个面积2000到3000平方米的场地,更需要外观、高度、服务、交通综合配套的一系列设施来推动展会的成功举办。
这种现象,到今年“五一”省博物馆建成开馆后才稍有缓解。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青洽会”是省博接待的第一个大型展会,其规模之大、参与之广、交易额之多,在青海历史上也不多见。参与会议市场运作的一位西安承办商告诉记者,在西部发展会展经济潜力无限,他早就看中这一卖点,却苦于没有场地无法实施,是省博的开馆吸引了他,通过反复论证,才终于促得“青洽会”成功举办。
省博物馆李智信馆长告诉记者,省博物馆是青海目前为止最适合举办展会的展馆,它拥有2500平方米的场地面积和120多个标准展位,门前的新宁广场吸引和容纳着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和游人,整个展馆外观、高度均符合展会举办的标准。
但到目前为止,展会的效果不尽如意。展会旺季召开的旅游、建设两个专业展会和省级、市级两个经贸洽谈会仅为博物馆带来不到2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省博物馆几经周折引入的三个艺术展反响寥寥,其中“瑞士摄影家鲜伊代克镜头中的贾珂梅悌大师”因为是开启西宁文化市场的需求之用,没有门票收入,随后的“台北故宫馆藏书画展”和“欧洲人体艺术摄影展”都仅仅吸引了不到千人的参观者,门票收入更是寥寥。李馆长分析,这与青海人经济条件所限、人口少、文化氛围差有关。就拿“欧洲人体艺术摄影展”一项来说,该展在全国各地巡展时都曾引起过反响,同样的运作、同样的卖点甚至更低的门票拿到青海来却是“死水微澜”。看样子在青海发展会展经济仍是雷声大、雨点小,净是赔本吆喝、叫好不叫座。
李馆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省博物馆虽然有财政给付款项,但作为事业单位每年仍有50多万元的缺口要“自给自足”,“展会经济”的核心是不断推陈出新,只有真正有价值的展览才能吸引观众。但谁都知道,每展一次,投资和运作的费用都很高,展会场地方在绞尽脑汁思考卖点,老百姓的文化品位在提高,市场需求增大的同时,矛盾的空间也在增大。
会展经济在青海才是初露峥嵘,以后青海还会多办展会,办精品展会,但仍存在的问题是:如果有一天青海的藏药或是畜产品资源走向国际舞台,青海要办国际性展会,搭建的平台会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