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就

打印
字号:
2018.11.14

      一、出台政策法规,审批遗产名录

      为了推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2年起,农业部相继出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申报工作原则和管理办法,从制度方面保驾护航,保证审批遗产名录的科学性。

      2013年7月2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规范了全国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提出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目标。

      2014年,农业部相继成立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和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同时公布了两个专家委员会章程。两个委员会由20多位农业、资源、生态、经济、历史和文化等领域专家组成。

      2015年7月30日,农业部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各遗产地政府陆续出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文件,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年,农业部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出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

      2012年-2017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工作稳步推进,至今已有4批共91项遗产进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二、强化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宣传推介工作,多渠道、多维度、多视角、立体性地宣传推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

      农业部组织编写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等图书;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拍摄并播放十集大型系列专题片《农业遗产的启示》,报道农业文化遗产专题新闻。

      2014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设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门展区;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主题展设置专区,组织贵州从江侗族大歌和浙江青田鱼灯舞表演,广获好评。

      三、开展遗产普查,夯实研究基础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农业部的指导下,有关单位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摸清家底,引导各地申报,致力于遗产保护。各相关机构积极开展基础研究,举办学术会议,为全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学术支撑。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农业部于2016年3月份签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的通知》,并于12月9日由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向社会公布408项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旨在促进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的重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申报并立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适应性管理中国试点”项目,中国工程院于2013年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课题。中国农业博物馆受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委托,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扶持政策研究》课题研究。

      近几年,中国农业博物馆与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等机构相继举办了各类学术研讨会、论坛,广泛交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四、致力国际合作,分享中国经验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工作,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发挥中国丰富农业遗产优势,积极申报,同其他国家合作交流,分享中国经验与做法,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2年10月2日和2017年5月13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北京先后两次会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达希尔瓦先生,双方就“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交换意见,将加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作写入《合作备忘录》。达席尔瓦先生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止2018年,中国共有15项18处遗产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占总共50个项中的30%,位居所有国家和地区第一位。

      2011年,中国科学院李文华院士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2013年5月,李文华院士连任。2016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担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

      2014年6月,农业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商, 在2015-2017年度内,联合国粮农组织从中国捐赠的“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中列支200万美元用于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关工作。

      2014年至2017年,中国政府承接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培训班”,成功举办了四期,共有50个国家的70多名官员学者到中国来学习相关保护与管理经验。

      从2015年开始,中国履行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承诺,第一个启动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监测工作,探索并实施保护与传承的工作路径。

      2018年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在论坛上介绍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同时强调,中国政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最早响应者、坚定支持者、成功实践者、重要推动者和主要贡献者,中国将继续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促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五、推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本着“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原则,全国各地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与经济价值,开展生态保护、品牌建设、休闲农业、遗产地旅游等工作,使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浙江青田方山乡龙现村,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挂牌后,村民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充分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乡村旅游,搞农家乐,经营田鱼干,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红河哈尼梯田已经是一张享誉世界的名片,梯田产品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依靠。遗产地群众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开展休闲旅游,家庭收入快速增长。如云南红河县宝华镇嘎他村委会养鸭合作社负责人郭武六,带领当地农民,经营独具特色的嘎他梯田红心鸭蛋和梯田红米,卖出了大山,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梯田保护与致富之路。

      内蒙古敖汉旗坚持“发掘、保护、传承、发展”主方向,充分利用中国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引龙头、建基地、打品牌、做宣传,促进以小米为主的杂粮产业快速发展。五年来,敖汉旗打造了“八千粟、兴隆沟、孟克河、兴隆洼、华夏第一村”等一大批绿色有机小米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广西龙胜梯田在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在积极致力于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梯田旅游发展,全县旅游收入快速增长。以2017年为例,全年共接待游客777.3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0.08%,实现旅游消费83.38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国内消费72.41亿元,同比增长27.16%,入境消费1.625亿美元,同比增长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