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刻纸
【简介】
         金坛刻纸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个派系,是以纸张为材料、(剪)刻刀为主要工具的一种镂空的平面造型艺术,明清时即已盛行。民间为驱鬼祛邪、祁福迎祥,逢年过节贴挂门笺、喜笺、花笺之习俗普遍,并延及喜娃、寿星、八仙、钟馗等图案和鞋花、窗花剪制,其制作虽不很精细,但情趣盎然,气氛热烈。由此,形成了金坛刻纸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至清末民初,金坛城乡最盛时有剪刻、裱贴、纸扎业作坊和店铺30多家,并都有若干客师和学徒。建国后,金坛民间刻纸得到传承和发展,艺人队伍逐步壮大,于70年代成立了专业从事刻纸创作和组织辅导工作的金坛刻纸研究所。至二十一世纪初,域内从事创作、刻制、经营和传承活动的民间刻纸艺人超过500人,其作品和艺术影响不断加大。
        金坛刻纸艺术风格独特,审美价值出众。常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表现细腻、丰富。首创叠层表现手法,利用宣纸半透的效果映衬人物体形线条,层次对比效果很好。构图既讲简洁,也讲究丰富和繁茂,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整体感和大气势。作品题材内容广泛,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古代、近代、现代江南民间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幅江南风俗、风情的优美画卷。
        因其悠长历史渊源、珍贵民间价值、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及深远文化影响,金坛刻纸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